行業碳預算多寡代表了減排責任,也意味著國家對不同產業在資金投入、政策扶持和各類資源傾斜方面的戰略抉擇。未來,關鍵低碳技術路線布局、突破方向、突破時點等均會產生路徑切換。比如,新型儲能、CCUS、氫能等前沿技術在已設計的實施路徑中不可或缺,但這些技術的研發突破、商業應用等還面臨不確定性。
國網能源研究院研究認為,“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儲能”與“煤電+CCUS”是兩條存在競爭的可行性技術路線。由于短時儲能在保供應和促消納方面都存在“飽和效應”,未來長時儲能技術突破的時間節點、部署規模會對能源電力“雙碳”路徑產生深刻影響。假設跨季節儲能技術在2030年實現突破,并開始商業化部署,中遠期新能源裝機規模將明顯提升。
“不同環節技術發展既相互依賴,又需要以一定的節奏相互匹配。”國網能源研究院研究員吳聰表示,如高效清潔能源發電技術與新型儲能、先進輸電技術等協同推進才能滿足新能源高效消納要求,氫能開發利用技術要與氫能在工業、交通、電力等領域的應用技術相匹配,終端電氣化技術的推廣應用要與供給側電力供應清潔化技術發展節奏相匹配,才能實現協同降碳。“所以,‘雙碳’目標下,必須以系統觀念開展轉型路徑與科技布局間的戰略與規劃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