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當下的這個時代去特別關注和留意的,就是當代劇場藝術都在做哪些創作,在做什么樣的探索,這些探索都是依據于什么樣的原因和社會現狀。我希望各位能夠通過今天我的介紹,代入自己記憶、經驗,從而產生一些想象的空間。”
11月10日,在長租公寓代表企業自如發起的系列沙龍活動“銀杏樹下的分享者第68回”中,前北京蓬蒿劇場創意總監、真玉制作創始人梁丹丹導演在位于協作胡同40號的自如Z-SPACE,與慕名前來的觀眾一起,分享她關于當代劇場戲劇的個人體會與思考。
“儀式感”的現代詮釋,讓觀眾成為推進劇內發展的“主角”
作為國內探索沉浸式、交互式戲劇的先鋒劇作者之一,梁丹丹導演在分享自己的藝術理念時,提及了“非現實時間”這一概念。“在演出中,觀眾可能覺得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但實際上卻過了很久,那是一個非現實時間,是他在現實生活里沒有的一種時間。”
在這個特殊的時空里,觀眾和所有的表演者一起,連同燈光、音樂等等元素,相互交織、沉浸在戲劇中,“能夠focus(聚焦),能夠沉浸在當下,而作為觀眾,他會一直被吸引著去看,同時與眼前發生的表演相互互動,不停的往前推進”,梁丹丹導演分享道。
這其中,是一種全新的“儀式感”的闡釋模式。追溯西方藝術史,不難發現,從兩千年前露天廣場的古希臘戲劇開始,依賴舞臺、裝置、著裝,甚至是觀看禮儀營造出的“儀式感”一直是古典戲劇最大的特點。而在沉浸式戲劇中,“儀式感不再是教堂式的膜拜,那叫儀式。而是一種莊重莊嚴的、在緩慢當中感受到的時間上的沉思,這種沉思和冥想的狀態即被稱為是儀式感。所以,儀式感在當代很多創新的劇場里,反倒成為了回歸戲劇原本的最大特征。”梁丹丹導演表示。
即興交互的“不安全感”,沉浸式戲劇演員的自我修養
當無形的“第四面墻”被打破后,沉浸式戲劇的“不確定性、即興、可能性”對戲劇演員同樣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和挑戰。“首頁就是要放棄,我在演出中,我是安全的”,梁丹丹導演介紹道,“這種不安全不是刺激性、危害性的危險性,而是心理上的危險性。”
在傳統的表演中,戲劇演員更多的是依照導演的設計、劇本的設定或者說排練的工作,去執行、去表演。即興表演是相對有限或者說受控的。但是在沉浸式戲劇表演中,因為交互性的存在,每一個和觀眾交流的瞬間都是“活的、真實的、不可復制的”。對于演員而言,“如何把設計好的和排練好的東西,轉化為即興的”,將成為一大能力考驗。
同時,“演員在處理這個‘活的東西’的時候,怎樣去處理是他的自由,但同時也是他最大的風險,這就是不安全感”,梁丹丹導演分享道,“但反之,舞臺上發生的很多事情,從任何一個角度切入都是有意義的。”或許,這就是沉浸式戲劇最大魅力之一:即便是演員自己,都沒有人能夠100%確定會發生什么。
后戲劇劇場時期的探索與創新
據了解,本次分享會并不是梁丹丹導演第一次攜手自如。自如負責人表示,“實際上,從2018年開始,我們就與梁丹丹導演一起,推出了‘未來戲劇新體驗系列’。 我們去年打造的《初見MEETA》,是國內首創空間情感啟發互動式的戲劇。今年,我們同樣依托Z-SPACE,以“戲劇+社交”的雙重體驗,推出《相請不如偶遇》,幫助城市青年洞悉社交關系,將獨特的體驗延展到日常生活中,并傳遞給身邊的人。”
近年來,“社交恐懼”與“社交達人”兩大看似相反的話題,已成為城市青年最常討論的熱門話題。在社交網絡高度發達的當下,城市青年卻難以對對于“社交”意義與價值的達成統一的認知。幫助城市青年更好的直面自己的內心,洞悉生活背后的價值,不僅是后現代主義藝術家們的追求,也是承接城市青年租住生活需求的自如的企業社會責任。
“后現代藝術家們重新看待‘文本’、重新進行合作、重新看待觀眾、重新看待我們的生活”,梁丹丹說,“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劇本和舞臺,都是在拼命地探索和掙扎著去找出一個真實。”
關于自如及Z-SPACE:
自如是一家提供高品質居住產品與生活服務的科技公司,成立于2011年10月18日。發展至今八年,自如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廣州、成都、天津、武漢九座城市布局,服務約45萬業主、300萬自如客。自如旗下擁有租住產品包括自如友家、自如整租、業主直租、自如豪宅、自如寓、自如驛、自如Z-SPACE等。同時為用戶提供保潔、搬家、維修等服務產品,累計交付超過2400萬單。
協作胡同40號Z-SPACE是自如在北京二環里種下的一座2000㎡四合院,自如首個無界生活空間。生活,樂趣,分享,鮮活,在北京這樣一座奇妙的城市里,落腳最具城市氣息的空間,讓當代青年的一切,在這里持續發生。該場所包含多種場地資源,可提供2-200人的活動空間,登陸自如App即可查看。
11月10日,在長租公寓代表企業自如發起的系列沙龍活動“銀杏樹下的分享者第68回”中,前北京蓬蒿劇場創意總監、真玉制作創始人梁丹丹導演在位于協作胡同40號的自如Z-SPACE,與慕名前來的觀眾一起,分享她關于當代劇場戲劇的個人體會與思考。
“儀式感”的現代詮釋,讓觀眾成為推進劇內發展的“主角”
作為國內探索沉浸式、交互式戲劇的先鋒劇作者之一,梁丹丹導演在分享自己的藝術理念時,提及了“非現實時間”這一概念。“在演出中,觀眾可能覺得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但實際上卻過了很久,那是一個非現實時間,是他在現實生活里沒有的一種時間。”
在這個特殊的時空里,觀眾和所有的表演者一起,連同燈光、音樂等等元素,相互交織、沉浸在戲劇中,“能夠focus(聚焦),能夠沉浸在當下,而作為觀眾,他會一直被吸引著去看,同時與眼前發生的表演相互互動,不停的往前推進”,梁丹丹導演分享道。
這其中,是一種全新的“儀式感”的闡釋模式。追溯西方藝術史,不難發現,從兩千年前露天廣場的古希臘戲劇開始,依賴舞臺、裝置、著裝,甚至是觀看禮儀營造出的“儀式感”一直是古典戲劇最大的特點。而在沉浸式戲劇中,“儀式感不再是教堂式的膜拜,那叫儀式。而是一種莊重莊嚴的、在緩慢當中感受到的時間上的沉思,這種沉思和冥想的狀態即被稱為是儀式感。所以,儀式感在當代很多創新的劇場里,反倒成為了回歸戲劇原本的最大特征。”梁丹丹導演表示。
即興交互的“不安全感”,沉浸式戲劇演員的自我修養
當無形的“第四面墻”被打破后,沉浸式戲劇的“不確定性、即興、可能性”對戲劇演員同樣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和挑戰。“首頁就是要放棄,我在演出中,我是安全的”,梁丹丹導演介紹道,“這種不安全不是刺激性、危害性的危險性,而是心理上的危險性。”
在傳統的表演中,戲劇演員更多的是依照導演的設計、劇本的設定或者說排練的工作,去執行、去表演。即興表演是相對有限或者說受控的。但是在沉浸式戲劇表演中,因為交互性的存在,每一個和觀眾交流的瞬間都是“活的、真實的、不可復制的”。對于演員而言,“如何把設計好的和排練好的東西,轉化為即興的”,將成為一大能力考驗。
同時,“演員在處理這個‘活的東西’的時候,怎樣去處理是他的自由,但同時也是他最大的風險,這就是不安全感”,梁丹丹導演分享道,“但反之,舞臺上發生的很多事情,從任何一個角度切入都是有意義的。”或許,這就是沉浸式戲劇最大魅力之一:即便是演員自己,都沒有人能夠100%確定會發生什么。
后戲劇劇場時期的探索與創新
據了解,本次分享會并不是梁丹丹導演第一次攜手自如。自如負責人表示,“實際上,從2018年開始,我們就與梁丹丹導演一起,推出了‘未來戲劇新體驗系列’。 我們去年打造的《初見MEETA》,是國內首創空間情感啟發互動式的戲劇。今年,我們同樣依托Z-SPACE,以“戲劇+社交”的雙重體驗,推出《相請不如偶遇》,幫助城市青年洞悉社交關系,將獨特的體驗延展到日常生活中,并傳遞給身邊的人。”
近年來,“社交恐懼”與“社交達人”兩大看似相反的話題,已成為城市青年最常討論的熱門話題。在社交網絡高度發達的當下,城市青年卻難以對對于“社交”意義與價值的達成統一的認知。幫助城市青年更好的直面自己的內心,洞悉生活背后的價值,不僅是后現代主義藝術家們的追求,也是承接城市青年租住生活需求的自如的企業社會責任。
“后現代藝術家們重新看待‘文本’、重新進行合作、重新看待觀眾、重新看待我們的生活”,梁丹丹說,“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劇本和舞臺,都是在拼命地探索和掙扎著去找出一個真實。”
關于自如及Z-SPACE:
自如是一家提供高品質居住產品與生活服務的科技公司,成立于2011年10月18日。發展至今八年,自如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廣州、成都、天津、武漢九座城市布局,服務約45萬業主、300萬自如客。自如旗下擁有租住產品包括自如友家、自如整租、業主直租、自如豪宅、自如寓、自如驛、自如Z-SPACE等。同時為用戶提供保潔、搬家、維修等服務產品,累計交付超過2400萬單。
協作胡同40號Z-SPACE是自如在北京二環里種下的一座2000㎡四合院,自如首個無界生活空間。生活,樂趣,分享,鮮活,在北京這樣一座奇妙的城市里,落腳最具城市氣息的空間,讓當代青年的一切,在這里持續發生。該場所包含多種場地資源,可提供2-200人的活動空間,登陸自如App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