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居建材市場刮起一股“打折風”,家居建材價格從三折到六折不等,露出“殺底價”。這底價令消費者很困惑:家居建材價格到底有沒有譜?記者調查發現,家居建材市場普遍不明碼標價,出于品牌擴張的目的,商家普遍以低價“誘惑”消費者。
一塊瓷磚,差價56元?市民萬小姐前不久剛剛裝修好新房。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裝修的經歷:“衛生間的瓷磚,標價一塊60元。我找了一個認識的朋友,4元一塊就賣給了我。”萬小姐說,嘗到“認識人”的甜頭后,她買每一項材料都盡量找熟悉的朋友,這也讓她得到了更多實惠:一盞水晶吊燈標價10000元,3000元就到手;客廳地磚標價370元一塊,120元拿下……不過,萬小姐也不是每次都能找到人:“床和沙發就沒找人,原價10000多元,打折下來9500元,感覺打跟沒打一樣。”
萬小姐質疑這其中水分太大:“我買的瓷磚雖然很便宜,只要4元一塊,可是賣家總不能不賺錢吧?”她說,想到60元的標價就讓她不寒而栗:“消費者砍價砍一半就感到很高興了,殊不知商家賺了百分之幾百的利潤。”
接到萬小姐的線索后,記者隨即展開調查。記者先后走訪了東區一家家居市場以及西區兩家家居建材市場,發現這里的建材幾乎都不明碼標價,皆有“殺價”余地。在東區某家居市場,一塊標價260元的地磚可以“殺價”到75元/塊;在西區某家居建材市場,一款2700元的座便器可以打對折,1300元就可以買到;在西區另一建材市場,一款原價16000多元的沙發,“3·15”搞活動,6000元即可買回家。
建材市場的“水分”到底有多大?一名銷售人員的話,或許能部分反映情況:“平時我們這里打折是六七折,3·15搞活動,可以打三到四折。”至于這“三到四折”能賺多少,就不得而知了。記者轉了三家建材市場發現,沒有一家是按照標簽上的價格銷售的。一位看家具的市民對商家打折的行為并不以為然:“看上去折扣蠻低,實際上標價太高,給消費者一種心理安慰罷了。”他說,消費者不知道商家的底線,商家往往虛標一個價格,讓消費者砍價,砍到既讓消費者覺得心里舒服,商家同時也賺到了錢為止。
為何建材市場不明碼標價?
原因一
按實價標,被“砍”之后難賺錢
建材市場“水分”有多大,恐怕只有從業者自己心里清楚。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這個行業內部“水分”也不平均——建材類的“水分”更大些,通常可以打對折,甚至三到四折;而家具類的“水分”相對小一些,通常折扣在六到八折。
那么,建材市場為什么不愿意實行明碼標價呢?
在西區某建材市場,記者以顧客的身份來到一家瓷磚店。一塊標價23元的瓷磚,銷售人員同意以10元/塊的價格賣給記者。“既然10元可以賣,為什么不直接標價10元呢?”記者問道。
“如果標價10元的話,就賺不到錢了。”她說,消費者一般會有砍價的心理,認為你既然標價都10元了,肯定還有砍價余地。如果不接受砍價的話,難以銷動;接受砍價吧,又會虧本。在兩難的情況下,商家寧愿選擇把價格抬高,再接受消費者砍價。
原因二
品牌擴張,靠低價來競爭
葛女士曾供職于某家居建材市場。她告訴記者,不明碼標價是建材市場的通行規則。究其原因,還在于各品牌為爭奪消費者,擴大品牌影響力,不得已以低價吸引消費者。
葛女士說,建材市場的興衰與房地產市場是否景氣有很大關系。前幾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建材市場也一度擴張。“各個品牌都在搶客源,低價就成了促銷手段。”她說,國內的建材品牌還不夠成熟,若以高價挺進市場,不僅會“嚇”走消費者,還會給競爭對手有可乘之機。在此情形下,建材商只能以“標高價、賣低價”的方式吸引消費者,讓消費者從心理上認為自己得到了實惠。
“這種情況在國際大品牌上不多見,大品牌標什么價就賣什么價,也會有打折,但打折力度很小。”她認為,國內建材品牌還處在洗牌階段,明碼標價可能要在品牌知名度建立起來后。
延伸閱讀:
實木家具在持續漲價的同時,利潤也不斷被擠壓
家具漲價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實木家具漲的最嗨,漲價幅度遠勝板式家具。據了解,到今年為止實木家具價格已經連續漲了十年了。日前,在走訪 本市實木家具市場和生產企業時發現:實木家具在持續漲價的同時,利潤也不斷被擠壓。常常逛家具賣場的消費者,都會發現家具漲價了,特別是實木家具。通過市 場調查發現,目前,生產實木家具的原材料、五金配件、人工成本均持續增漲,由此帶來的家具價格上漲不僅已既成......
一塊瓷磚,差價56元?市民萬小姐前不久剛剛裝修好新房。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裝修的經歷:“衛生間的瓷磚,標價一塊60元。我找了一個認識的朋友,4元一塊就賣給了我。”萬小姐說,嘗到“認識人”的甜頭后,她買每一項材料都盡量找熟悉的朋友,這也讓她得到了更多實惠:一盞水晶吊燈標價10000元,3000元就到手;客廳地磚標價370元一塊,120元拿下……不過,萬小姐也不是每次都能找到人:“床和沙發就沒找人,原價10000多元,打折下來9500元,感覺打跟沒打一樣。”
萬小姐質疑這其中水分太大:“我買的瓷磚雖然很便宜,只要4元一塊,可是賣家總不能不賺錢吧?”她說,想到60元的標價就讓她不寒而栗:“消費者砍價砍一半就感到很高興了,殊不知商家賺了百分之幾百的利潤。”
接到萬小姐的線索后,記者隨即展開調查。記者先后走訪了東區一家家居市場以及西區兩家家居建材市場,發現這里的建材幾乎都不明碼標價,皆有“殺價”余地。在東區某家居市場,一塊標價260元的地磚可以“殺價”到75元/塊;在西區某家居建材市場,一款2700元的座便器可以打對折,1300元就可以買到;在西區另一建材市場,一款原價16000多元的沙發,“3·15”搞活動,6000元即可買回家。
建材市場的“水分”到底有多大?一名銷售人員的話,或許能部分反映情況:“平時我們這里打折是六七折,3·15搞活動,可以打三到四折。”至于這“三到四折”能賺多少,就不得而知了。記者轉了三家建材市場發現,沒有一家是按照標簽上的價格銷售的。一位看家具的市民對商家打折的行為并不以為然:“看上去折扣蠻低,實際上標價太高,給消費者一種心理安慰罷了。”他說,消費者不知道商家的底線,商家往往虛標一個價格,讓消費者砍價,砍到既讓消費者覺得心里舒服,商家同時也賺到了錢為止。
為何建材市場不明碼標價?
原因一
按實價標,被“砍”之后難賺錢
建材市場“水分”有多大,恐怕只有從業者自己心里清楚。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這個行業內部“水分”也不平均——建材類的“水分”更大些,通常可以打對折,甚至三到四折;而家具類的“水分”相對小一些,通常折扣在六到八折。
那么,建材市場為什么不愿意實行明碼標價呢?
在西區某建材市場,記者以顧客的身份來到一家瓷磚店。一塊標價23元的瓷磚,銷售人員同意以10元/塊的價格賣給記者。“既然10元可以賣,為什么不直接標價10元呢?”記者問道。
“如果標價10元的話,就賺不到錢了。”她說,消費者一般會有砍價的心理,認為你既然標價都10元了,肯定還有砍價余地。如果不接受砍價的話,難以銷動;接受砍價吧,又會虧本。在兩難的情況下,商家寧愿選擇把價格抬高,再接受消費者砍價。
原因二
品牌擴張,靠低價來競爭
葛女士曾供職于某家居建材市場。她告訴記者,不明碼標價是建材市場的通行規則。究其原因,還在于各品牌為爭奪消費者,擴大品牌影響力,不得已以低價吸引消費者。
葛女士說,建材市場的興衰與房地產市場是否景氣有很大關系。前幾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建材市場也一度擴張。“各個品牌都在搶客源,低價就成了促銷手段。”她說,國內的建材品牌還不夠成熟,若以高價挺進市場,不僅會“嚇”走消費者,還會給競爭對手有可乘之機。在此情形下,建材商只能以“標高價、賣低價”的方式吸引消費者,讓消費者從心理上認為自己得到了實惠。
“這種情況在國際大品牌上不多見,大品牌標什么價就賣什么價,也會有打折,但打折力度很小。”她認為,國內建材品牌還處在洗牌階段,明碼標價可能要在品牌知名度建立起來后。
延伸閱讀:
實木家具在持續漲價的同時,利潤也不斷被擠壓
家具漲價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實木家具漲的最嗨,漲價幅度遠勝板式家具。據了解,到今年為止實木家具價格已經連續漲了十年了。日前,在走訪 本市實木家具市場和生產企業時發現:實木家具在持續漲價的同時,利潤也不斷被擠壓。常常逛家具賣場的消費者,都會發現家具漲價了,特別是實木家具。通過市 場調查發現,目前,生產實木家具的原材料、五金配件、人工成本均持續增漲,由此帶來的家具價格上漲不僅已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