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皴法,中國畫技法,中國畫技法之山水畫皴法
中國畫的技法,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中國畫家運用毛筆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筆而產生的用筆、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下面小編要介紹的是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的皴法,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折帶皴
又稱“側縱”。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一種表現方折山石的皴法。元代倪瓚融合各家皴法以寫太湖山石創用之。畫法是先橫拖一長筆,然后以90°的方向偃折而下,用幾組這樣的筆法重疊堆砌,像帶子折疊在一處。多長方形忌雷同,大小相間,須有賓主環抱氣脈,渾厚圓潤,用筆有力,線條簡淡、精審。
第二、牛毛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披麻皴的變體,一種橫向的細曲皴法,用筆柔勁披離,形如牛毛,故名。元代的趙孟頫、王蒙都擅用“牛毛皴”作山水。王蒙《溪山高逸圖》以繁密的牛毛皴見勝,干濕相濟,秀潤中見厚重渾穆。
第三、亂柴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如一堆亂柴,表現山石變化的無窮無盡和重感。用筆可點、線、面結合,中、側、順、逆鋒并用。墨應有干濕、濃淡之變化,一氣呵成為妙。
第四、披麻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以側偏的筆勢,順著山石的弧勢皴下,如散麻下披,故名。是一種最常見的山石皴法,善于表現坡勢比較平緩的山石。皴時宜上輕下重,以此表示山石的陰暗。披麻皴是表現江南山水的傳統手法。五代江南山水畫的開拓者董源就以披麻皴表現江南山水的秀麗景象,如《瀟湘圖》卷。董源多運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長披麻皴,董、巨所創江南山水畫派系即以披麻皴為顯著特點之一。元代黃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圖》卷,也是以此種皴法塑造圓渾的江南山勢。
第五、解索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披麻皴的變體。元代的王蒙在董、巨披麻皴的基礎上創造了解索皴。將筆勢較整齊的披麻皴,改變為靈活、交叉的線條,形似解開的繩索,故名。歷史上運用解索皴取得突出成就的山水畫家是王蒙。他創作的《惠麓小隱圖》等,以解索皴塑造了形勢奇幻的山谷峰崖。
第六、卷云皴
也稱“云頭皴”。最早形成的皴法之一。筆法像云一樣綿軟、輕盈、舒展自如。晚唐時已出現相似的筆法,李成總結前輩的方法,又結合所處地區的山川特點,完善了這一畫法,并使之進入空前水準,成為該畫派的淵源。
第七、雨點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或稱之為芝麻皴,如雨點小粒,聚點成皴,宛如聚沙成山,后人因其形似而名。用筆似“小斧劈皴”。雨點皴也按山石的陰陽向背加坡,以表示石紋和土壤,或稱之為雨淋墻頭皴。
第八、小斧劈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如雨點皴一般,適宜表現山石剛硬的特色。用筆方向側鋒“聽”出,落筆時頭重尾輕。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是小斧劈皴運用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
第九、大斧劈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從小斧劈皴演變成,整個南宋(尤其馬遠、夏圭)及明代浙派盛行畫大斧劈皴。畫時將筆側臥如斧之砍劈,形狀是平頭尖尾,下筆重而收筆快,最適合表現火成巖的結構。
第十、荷葉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荷葉皴取荷葉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現江南土質山脈,經雨水長期沖刷後,形成的景觀特色。畫荷葉皴亦以柔美的中鋒為主,具有披麻皴與解索皴的特色。
十一、骷髏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畫中偶見空竅玲瓏如骷髏的山石。畫骷髏時應畫出惡形丑怪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丑、漏、縐、透、瘦”,窟髏皴適合表現石灰巖地形或海濱的奇石、太湖石等。
十二、米點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米芾、米友仁父子變董源的“點子皴”而成米點皴,描寫江南云山煙雨,加上水份的渲染顯得格外秀潤。畫米點宜臥筆而點,注重濃淡交織表現,米點亦有覆蓋於披麻皴上者。
十三、其余皴法
中國畫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二種皴法以外尚有馬牙皴、點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帶水皴等多種。
十四、點苔
畫山石在皴染之后,經常要經過點苔的程序,否則覺得過于光滑干凈,苔點象征山石上的小樹或雜草等,后來逐漸趨向寫意寫趣。北宋以前的山水畫多不點苔,南宋畫家表現江南潮濕而易生莓苔的山石,逐漸使用點苔,在元明兩代點苔最為興盛,如趙孟頫的“立苔”,王蒙的“渴苔”,倪瓚的“橫苔”,沈周的“攢苔”及石濤的點苔都有獨到之處,此外尚有泥金苔點,色苔點的使用。
中國畫的技法,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中國畫家運用毛筆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筆而產生的用筆、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下面小編要介紹的是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的皴法,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折帶皴
又稱“側縱”。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一種表現方折山石的皴法。元代倪瓚融合各家皴法以寫太湖山石創用之。畫法是先橫拖一長筆,然后以90°的方向偃折而下,用幾組這樣的筆法重疊堆砌,像帶子折疊在一處。多長方形忌雷同,大小相間,須有賓主環抱氣脈,渾厚圓潤,用筆有力,線條簡淡、精審。
第二、牛毛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披麻皴的變體,一種橫向的細曲皴法,用筆柔勁披離,形如牛毛,故名。元代的趙孟頫、王蒙都擅用“牛毛皴”作山水。王蒙《溪山高逸圖》以繁密的牛毛皴見勝,干濕相濟,秀潤中見厚重渾穆。
第三、亂柴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如一堆亂柴,表現山石變化的無窮無盡和重感。用筆可點、線、面結合,中、側、順、逆鋒并用。墨應有干濕、濃淡之變化,一氣呵成為妙。
第四、披麻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以側偏的筆勢,順著山石的弧勢皴下,如散麻下披,故名。是一種最常見的山石皴法,善于表現坡勢比較平緩的山石。皴時宜上輕下重,以此表示山石的陰暗。披麻皴是表現江南山水的傳統手法。五代江南山水畫的開拓者董源就以披麻皴表現江南山水的秀麗景象,如《瀟湘圖》卷。董源多運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長披麻皴,董、巨所創江南山水畫派系即以披麻皴為顯著特點之一。元代黃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圖》卷,也是以此種皴法塑造圓渾的江南山勢。
第五、解索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披麻皴的變體。元代的王蒙在董、巨披麻皴的基礎上創造了解索皴。將筆勢較整齊的披麻皴,改變為靈活、交叉的線條,形似解開的繩索,故名。歷史上運用解索皴取得突出成就的山水畫家是王蒙。他創作的《惠麓小隱圖》等,以解索皴塑造了形勢奇幻的山谷峰崖。
第六、卷云皴
也稱“云頭皴”。最早形成的皴法之一。筆法像云一樣綿軟、輕盈、舒展自如。晚唐時已出現相似的筆法,李成總結前輩的方法,又結合所處地區的山川特點,完善了這一畫法,并使之進入空前水準,成為該畫派的淵源。
第七、雨點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或稱之為芝麻皴,如雨點小粒,聚點成皴,宛如聚沙成山,后人因其形似而名。用筆似“小斧劈皴”。雨點皴也按山石的陰陽向背加坡,以表示石紋和土壤,或稱之為雨淋墻頭皴。
第八、小斧劈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如雨點皴一般,適宜表現山石剛硬的特色。用筆方向側鋒“聽”出,落筆時頭重尾輕。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是小斧劈皴運用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
第九、大斧劈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從小斧劈皴演變成,整個南宋(尤其馬遠、夏圭)及明代浙派盛行畫大斧劈皴。畫時將筆側臥如斧之砍劈,形狀是平頭尖尾,下筆重而收筆快,最適合表現火成巖的結構。
第十、荷葉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荷葉皴取荷葉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現江南土質山脈,經雨水長期沖刷後,形成的景觀特色。畫荷葉皴亦以柔美的中鋒為主,具有披麻皴與解索皴的特色。
十一、骷髏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畫中偶見空竅玲瓏如骷髏的山石。畫骷髏時應畫出惡形丑怪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丑、漏、縐、透、瘦”,窟髏皴適合表現石灰巖地形或海濱的奇石、太湖石等。
十二、米點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米芾、米友仁父子變董源的“點子皴”而成米點皴,描寫江南云山煙雨,加上水份的渲染顯得格外秀潤。畫米點宜臥筆而點,注重濃淡交織表現,米點亦有覆蓋於披麻皴上者。
十三、其余皴法
中國畫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二種皴法以外尚有馬牙皴、點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帶水皴等多種。
十四、點苔
畫山石在皴染之后,經常要經過點苔的程序,否則覺得過于光滑干凈,苔點象征山石上的小樹或雜草等,后來逐漸趨向寫意寫趣。北宋以前的山水畫多不點苔,南宋畫家表現江南潮濕而易生莓苔的山石,逐漸使用點苔,在元明兩代點苔最為興盛,如趙孟頫的“立苔”,王蒙的“渴苔”,倪瓚的“橫苔”,沈周的“攢苔”及石濤的點苔都有獨到之處,此外尚有泥金苔點,色苔點的使用。